生长激素研发历程与比活性解析
追溯生长激素(GH)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科研界便开启了对这一神秘生命因子的探索之旅。1956年,Raben等研究者巧妙利用冰醋酸,成功从遗体捐赠者的脑垂体中提取出GH,每个垂体可获取2~4mg宝贵资源,随后应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者治疗。1958年,Raben首次公布萃取GH成功促进1名17岁男孩身高增长的案例,引发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至1985年,华裔科学家李卓皓借助大肠杆菌表达技术实现rhGH体外合成与大规模生产,标志着GH应用步入崭新时代[3]。如今,我国GH研发已跃居世界前列,冻干粉剂、水剂等多元制剂的出现,为临床应用与患者选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生长激素产品,家长们难免疑惑:“同样是生长激素,我该关注哪些指标?”其中,比活性(Specific Activity)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关键参数,值得深入了解。
何为比活性?
比活性,即单位毫克蛋白质所蕴含的生物学活性单位。其计算公式为:
比活性 = 活性单位数(IU) / 纯化蛋白质提取量(mg)
这意味着,比活性实际上反映了制剂中“有效含量”占比。换言之,蛋白质纯度越高,比活性数值越大。因此,评价工厂纯化工艺优劣,比活性堪称“硬核指标”。
然而,比活性并非直接客观测量,而是通过间接表征蛋白质纯度。蛋白质的活性受其空间结构,尤其是二硫键配对状态影响,一旦结构异常,可能导致生物活性丧失、药效打折[6]。故而,比活性指标旨在反映蛋白质在纯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结构变化对活性的影响。
比活性如何测定?
1993年前,比活性测定主要依赖动物实验法,如“去垂体大鼠体重法”与“去垂体大鼠胫骨法”。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皆通过观察注射生长激素后大鼠体重增长或胫骨骨骺板宽度增加情况,间接评估供试品效价。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现今对生长激素产品的比活性测定已更为精准。按照国家标准,rhGH比活性通常设定为1mg=1000μg=3IU,即合格产品比活性应不低于3.0[8]。比活性越高,产品品质越优。
比活性计算轻松掌握
面对琳琅满目的生长激素产品,家长如何快速计算比活性呢?其实,只需参照药品说明书,按照以下公式即可:
GH比活性(IU/mg) = 所含单位数(IU) / 质量(mg)
以安苏萌粉剂为例,其不同规格的比活性如下:
规格:4IU/1.33mg/支,比活性为3.00
规格:6IU/2mg/支,比活性为3.00
规格:10IU/3.33mg/支,比活性为3.00
家长朋友们,现在您是否已经掌握了比活性的计算方法,能更从容地为孩子挑选优质的生长激素产品了呢?